让每寸绿意都成富民底色—— 黔东南州“两山”理念落地生根结硕果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韦启悬
苗岭叠翠,侗水含章。从雷公山的莽莽林海到清水江的粼粼波光,从联合国“最佳旅游乡村”黄岗村到全国首张司法跨省碳票的诞生,黔东南正以生动实践诠释“两山”理念的深刻内涵。
近年来,我州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严守“生态之州、拒绝污染”底线,让绿水青山底色更亮。生态质量持续领跑,森林覆盖率、林地、森林面积及活立木蓄积量等4项指标全省第一;42个国控、省控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率常年100%,全国排名从“十三五”末的第10位跃升至2024年第5位,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稳定达99.5%以上。保护机制不断创新,建立了全省首个县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完成全省首单林业碳票质押融资,实现全国首张司法领域跨省碳票交易。氵舞阳河入选全国美丽河湖,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个、省级“两山”实践创新基地4个。台江经开区获批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天柱县列为国家环境健康管理试点。
突出保护修复,守好生态家底
我州始终将生态保护和修复置于首位,以系统治理思维纵深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让生态家底持续厚植。
在环境治理方面,系统推进固体废物治理,严密防控各类环境风险,同时不断完善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实现建制镇污水处理全覆盖,人居环境与生态质量同步提升。
在生态修复领域,我州协同推进护绿、倡绿、扩绿行动,森林覆盖率高达69.63%,成功完成造林144万亩、石漠化治理155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1321平方公里。如今,“天然氧吧”“森林之州”已成为黔东南的生动写照,优良的生态环境不仅是当地的“金字招牌”,更成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突出产业融合,激活山水价值
生态优势如何转化为发展优势?我州给出的答案是推动生态与产业深度融合。
10月17日,黄岗村获评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这个昔日落后的小山村,走出了一条“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赚得到钱”的生态旅游振兴之路。“我们黄岗的根,就深植于文化与生态之中。”在颁奖仪式现场,黎平县双江镇黄岗村党支部书记吴龙保常说的这句话得到有力印证。
“现在是采收‘八月笋’的黄金季节,一天可挣两三百元呢。”在雷公山腹地的交腊村,几场秋雨过后,“八月笋”争相破土而出,正在荷锄挖笋的村民杨胜荣乐呵呵地说。依托雷公山83%的森林覆盖率,当地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将生态效益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我州着力推动生态与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和特色农业,积极探索生态补偿、水旅融合等新模式,激发生态资源经济效益。目前,培育国家级和省级林业龙头企业24家,建成8个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创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0个,林下经济产品累计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6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6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认证4个。全州10万亩以上的中药材大县有6个。依托优质水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渔业、“矿泉水”上漂流、温泉康养等,不断做好做活“水文章”。
突出机制创新,拓宽转化路径
2022年6月14日,我州首张面额1700万元的碳票在剑河县发行,涉及林地面积38520亩,监测期20年,监测期碳减排量达610620吨,林业“碳汇”释放生态红利。“通过碳票抵押贷款,第一次实现了资源变资金,解了企业难题。这千万元银行贷款,我们会用在剑河林下经济、中药材、特色农产品的开发销售上。”剑河县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龙明达的话语中,满是对生态价值转化的期待。
我州坚持改革创新破题,为“两山”转化注入持久动力。在法治层面,颁布实施了多部地方环保法规,筑牢了生态保护的制度屏障。在价值实现机制上,大胆探索,创新林业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开创了“司法+碳汇”的生态修复模式,并率先在全省乃至全国建立了多个司法碳汇协作与保护基地。剑河县开展的林业碳票开发及质押融资试点,成功发行1700万元碳票,直接带动300多户林农增收。同时,我州在全省率先构建了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真正形成“保护者受益”的制度体系。
突出理念传承,推动长效长治
“今年稻谷沉甸甸,鱼鸭也肥,又是一个丰收年。”从江县下江镇联心村村民梁老付望着田间的稻浪,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是当地人民用千年实践打磨出的“生态农耕教科书”,2011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地。“种一季稻、放一批鱼、养一群鸭”的传统模式,构建起零污染、高循环的生态农业体系。
我州高度重视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发展,通过承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主题论坛剑河分论坛等形式,广泛传播地方特色传统生态文化。从江加榜的农耕智慧、岜沙“人树合一”的树葬文化、锦屏文书中的生态契约,都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古老智慧。尤其是从江的农耕模式作为全省唯一案例,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上向全球推介,这些都是我州坚定文化自信、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底气。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州始终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方向,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担当,持续拓宽“两山”转化通道,让“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画卷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不断延展,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