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站赋能+业态创新 黔东南交通联动改革打造旅游出行新标杆
2025年以来,黔东南州交通运输局严格依照《中共贵州省委改革办关于印发〈黔东南州创新旅游景区联动工作机制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贵改办发〔2024〕18号)及全州景区联动改革工作专题会议、州委、州政府相关部署,推进景区联动交通联动改革,成效显著。
一、机制突破,交通联动堵点化解。围绕交旅融合“一盘棋”思路,细化制定《黔东南州创新旅游景区交通联动改革实施方案》,构建州县两级交通运输部门协同推进的“交旅融合”工作格局;针对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出台《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提升工程实施方案(2024—2026年)》,巩固交旅融合成果;推进《黔东南州“十四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实施并加快《黔东南州“十五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编制。通过加密对外交通干线、优化景区周边路网衔接、改善旅游道路通行条件,打通交通联动“中梗阻”,景区交通联动服务保障能力增强,实现游客“来得快捷、行得顺畅”。
二、路网升级,“快旅慢游”网络成型。一是“快进”交通网络强化。2025年以来,全州交通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0.64亿元,榕融、天会、天大等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公路总里程达31811万公里,30分钟便捷上高速的乡镇数增至127个。依托高铁、普速铁路及多条高速公路,构建西江千户苗寨(“两高一铁一省道”)、镇远古城(“两高两铁两国道一航道”)、肇兴侗寨(“两高一铁一国道一省道”)“内外通达”交通服务网,实现景区与高铁、高速收费站有效连接。目前,全州4A级及以上景区通三级及以上公路占比79%,5A级景区实现高速公路通达。二是“慢游”交通支脉完善。2025年以来,普通国道、乡镇通三级路、农村公路分别完成投资9.47亿元、1.53亿元、12.07亿元;建成250公里美丽农村路及250公里美丽农村路经济示范走廊,累计投资750万元。依托普通国道、乡镇通三级路、农村公路项目,开展道路品质提升、晋级建设、附属设施完善及观景驿站建设,打造畅、洁、绿、美、舒适安全的旅游风景道与示范带,补齐内部交通短板。
三、场站赋能,综合服务效能提升。一是客运服务驿站高效运营。按“站游合一”原则,在凯里南站、三穗高铁站等重点高铁站及西江景区、肇兴景区规划建设集多种服务于一体的“客运服务驿站”,推动运输企业合作构建异地还车网络。2025年,已投运的6个驿站累计接待乘客约32.4万人次,形成便捷舒适高效的集散服务体系。二是场站客运网络优化。优化公交、出租车、网约车乘车通道,规范车辆停放区域与停靠上下客点;开通高铁站至重点景区的景区直通车20条、客运站到景区的客运班线42条,提升换乘效率。三是高速服务区文旅功能创新。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新型高速服务区试点”建设,黎平县厦蓉高速公路肇兴服务区(双向)融入苗族侗族非遗文化、村超村BA热点IP及本地特色小吃、农特产品,8月试营运期间日均车流量2000辆次、接待超4000人次,小吃店营收增长40%。截至2025年9月底,开展高速公路旅游服务质量与路域环境治理明查暗访159次,整改问题225个(立即整改190个、限期整改35个且全部闭环销号),提升游客与司乘人员“行之顺心”体验。
四、业态创新,旅游出行选择丰富。一是景区直通车成效显著。以“客运+景点”模式开通景区间、高铁站至景区的直通车,解决自由行游客“换乘难、找车烦”问题。2025年1—9月,累计发班7064班次,运送游客34.75万人,营收1113万元。二是多元出行服务拓展。引导开通旅游定制客运线路8条,提升县际旅游客运网络连通度;推动道路客运与旅游经营者合作开展“小车小团”服务,推出“一日游至四日游”精品线路12条,投入66辆客运车辆,补充大交通未覆盖区域出行选择;开通至苗侗风情园等观光点、打卡点的特色旅游公交线路7条,打造台江“村BA”文旅主题公交示范线路,结合文旅活动临时开通接驳公交,满足多元出行需求。
五、信息支撑,运输服务便捷度提高。整合旅游客运、班线客运等运力信息接入“智游黔东南—交通出行”板块,指导完善“凯运出行”平台并入驻高德地图、百度地图、携程等主流平台。2025年,“凯运出行平台”新用户注册增长率220.4%,用户数约22.5万,为旅客提供高效线上购票服务,契合个性化出行规划需求。
六、执法保障,旅游运输秩序规范。聚焦高铁站、景区等重点区域,联动交通、交警执法力量建立巡逻队伍,开展不定期联合执法,严查旅游车辆非法营运等行为。2025年以来,全州立案查处交通运输类案件1879件,其中涉旅客运输案件1579件(占比84.03%),包括违规经营案件147件、非法经营案件543件,有力维护旅游运输市场秩序,保障游客出行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