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磅礴涌新潮——六盘水以“六大体系”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观察
位于乌蒙山腹地的六盘水,“三线”精神曾经在此铸就“江南煤都”的辉煌;如今,一场以“六大体系”为引领的产业变革,正让这座工业城市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十四五”以来,六盘水紧盯现代化工业体系、现代化农业体系、现代旅游业体系、现代服务业体系、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体系、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六个方面,加快打造契合时代特征、富有六盘水特色、在全省产业格局中具有特殊地位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五年来,六盘水以“富矿精开”为笔,以“高质量发展”为墨,在“十四五”答卷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地区生产总值从“十三五”末的1383亿元提升至2024年的1710亿元,年均增长4.6%;三次产业结构由12.4:41.2:46.4调整为11.1:41.7:47.2,经济总量突破、结构优化、质效提升的高质量发展态势日益彰显。
聚焦“富矿精开”,挺起现代化工业体系“脊梁”
“黔中无闲石,贵地多宝藏。”六盘水,这座有着“江南煤都”之称的城市,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答案是“富矿精开”,抓实精确探矿、精准配矿、精细开矿、精深用矿,实现从“卖资源”向“做产业”转变。
走进发耳煤矿,智能化的气息扑面而来。5G智能巡检机器人在500米深的井下“溜达”,液压支架自动跟着采煤机“走台步”。这座年产300万吨的煤矿通过“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改造后,每天多挖54%的煤,井下作业人员减少60%,一年为企业节约成本超1500万元。如今,六盘水已在全省率先实现正常生产矿井机械化、辅助系统智能化“两化”改造全覆盖,贵州首批建设的4个国家智能化示范煤矿中,六盘水就占了2个。
煤焦化产业方面,六盘水立足以主焦煤为主的煤炭资源特点,厘清以煤焦化为主攻方向的煤炭资源精深加工产业循环发展路径,全力打造千亿级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高标准推进六枝、水城、盘北等3个化工园区,形成“一园一特色、多园联动发展”格局。天能焦化已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美锦华宇集成CCUS等12项技术,年减碳近5万吨,正在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它们如同一个个绿色发展的标杆,引领着六盘水的煤化工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迈进。
除了煤及煤化工产业,铝及铝精深加工特色产业集群也在蓬勃发展。在水城经开区,双元铝业的电解铝资源如同一块“磁石”,吸引着众多企业集聚,实现了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转变。铝及铝加工企业从2017年的1家增长到目前的55家,产值从20亿元增长到130亿元。这里生产的铝制品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海外,成为了六盘水工业经济的一张靓丽名片。
立足于更好地服务全省“富矿精开”战略,六盘水针对西南地区煤炭资源煤层薄、大倾角、地质条件复杂等特点,以贵州红果经开区、六盘水高新区为核心,研发生产适用性装备产品,培育出一个新兴的能矿装备制造特色产业集群。目前已有先进装备制造及关联企业80余家(含规上企业49家),2024年实现产值68亿元。
如今,六盘水正聚力打造“2151”产业集群,即打造千亿级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千亿级西南煤化工集群,培育壮大钢铁、铝及铝加工、能矿装备制造、特色农业、现代物流5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未来,一个更加现代化、多元化的工业体系将在这片土地上崛起。
立足“山地特色”,筑牢现代化农业体系“根基”
每年的采茶季,走进六盘水的茶园,一垄垄茶树沿着山坡层层叠叠铺开,宛如绿色的波浪。茶农们背着茶篓,穿梭在茶树间,手指如蝴蝶般轻盈地采摘着鲜嫩的茶芽。如今,六盘水的茶叶产业已颇具规模,“凉都三宝”之一的茶叶享誉国内外。
“十四五”以来,六盘水更加注重农业提质量、优结构、增效益,切实把现有产业管理好、管护好,通过抓好“产”“加”“销”三个关键环节,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
在“产”的环节,坚持因地制宜、提质增效。粮油方面,坚持良田、良种、良机、良法配套,建成高标准农田108万亩,粮食产量连续5年超额完成目标任务。特色产业方面,科学调整产业布局和种植养殖结构,着重发展“小而精”“小而优”“小而特”产业,培育壮大黑山羊、乌金猪等养殖规模,支持六枝特区、水城区发挥全省养牛大县优势发展肉牛产业,以猕猴桃、刺梨、茶叶“凉都三宝”为代表的特色产业更是广受市场青睐。
在“加”的环节,突出延伸链条、加工增值。积极引进和培育多样化初加工、精深加工企业,支持“凉都三宝”等重点企业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持续升级加工工艺;对羊肉粉、火腿、辣椒等其他产业,鼓励本土企业积极发展食品加工。目前,六盘水已拥有4家国家级、93家省级龙头企业和64.5%的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农产品正在从“论斤卖原料”向“论克卖精品”转变。
在“销”的环节,注重品牌培育、市场开拓。一方面,苦练“内功”,已经获得60个绿色食品认证和38个地理标志产品,盘州刺梨、水城红心猕猴桃均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特产品知名度、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大胆走出去,特别是紧紧抓住粤黔协作的机遇,巩固大连、拓展中山、辐射全国,让六盘水的“山珍”跨越山海,源源不断地涌向粤港澳大湾区,走出广阔市场,被越来越多的远方朋友熟知和喜爱。
六盘水的山地特色农业,正如同一片充满希望的田野,孕育着丰收的喜悦,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紧扣“避暑旅居”,绘就现代旅游业体系“画卷”
“春有百花秋有叶,夏有凉风冬有雪。”“十四五”以来,六盘水凭借独特的自然禀赋,精心构建起了“四季四美”的旅游产品体系,打响了“康养胜地・中国凉都”的旅居城市品牌。
春天的六盘水是五彩斑斓的调色盘。水城河畔的樱花十里芳华,绵延如云;乌蒙大草原的高山矮杜鹃与“佛光云海”交相辉映,勾勒出如梦如幻的春日画卷。
夏季的六盘水是大自然馈赠的空调房。19℃的夏天让“中国凉都”的名片闻名遐迩,连续三年蝉联“全国候鸟式养老夏季栖息地适宜度指数”榜首,旅游人次以每年12%的速度逐年增长。森林康养、温泉康养、中医药疗养、避暑旅居等业态也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越来越多游客从“到此一游”到“旅居慢享”。当全国被酷暑笼罩时,唯一能在盛夏举办的“六马”让3万多名跑友畅享“你们在烤、我们在跑”的清凉与酣畅;北盘江国际高桥跳伞赛、牂牁江滑翔伞公开赛、月照攀岩赛等让六盘水成为了夏季山地户外运动的天堂。
秋天的六盘水是流动的诗画长卷。这个季节,妥乐古银杏之乡迎来了最美的时刻,千株古银杏树尽染金黄,宛如一片金色的海洋。游客们漫步在古银杏树下,脚下是厚厚的一层银杏叶,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登上“贵州屋脊”韭菜坪,万亩紫色韭菜花唯美而浪漫,让人陶醉其中。
冬日的六盘水是雪上飞舞的欢乐世界。梅花山、玉舍、乌蒙三大高山滑雪场热闹非凡。全省青少年冬季阳光体育大会每年如约而至,滑雪团体赛、雪地足球赛等项目深受青少年的追捧。雪地拔河、雪橇车等职工雪地趣味赛,也让更多人体验到冰雪运动的快乐。
六盘水的“四季四美”,是美景与文化、美食和谐共生的“美美与共”。30万年的盘县大洞遗址、“盘县会议”、“三线”建设文化等,赋予了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醇厚鲜香的水城羊肉粉、滋滋作响的水城烙锅、香味四溢的茨冲鸡火锅、热辣滚烫的羊汤锅……更是让游客们大饱口福、流连忘返。
旅游业从“一季火”向“四季旺”转变。春季赏花疗养、夏季“避暑旅居”、秋季赛事体验、冬季“冰雪温泉”,以及“冰雪+温泉”“赛事+文化”的多元业态融合,让六盘水旅游焕发全新生机。
着眼“融合发展”,激活现代服务业体系“引擎”
“十四五”以来,六盘水坚持把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战略任务,持续强化服务业主体培育和融合发展,服务业经营主体总量达29万户,规上(限上)服务业企业达994户、实现翻倍增长。
誉能装备“能矿装备线上超市”,吸引439家供应商入驻、超2000种产品,累计交易额达25亿元以上;龙鼎工贸煤机装备“4S”店,将设备平均维修时间从72小时缩短到24小时……这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典范,推动了制造业从“卖产品”向“提供全过程服务”的转变,极大提升了相关产业的竞争力。
始终关注企业需求,用心用情优化营商环境。以“贵人服务·热忱凉都”品牌为引领,当好企业办事的“服务员”,让办事“最多跑一次”;当好企业反映问题的“协调员”,走访企业收集诉求和困难;当好企业权益的“护航员”,提升司法审判执行质效、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以法治化建设保障企业合法权益。
城市公共服务水平也在不断提升。省级示范幼儿园实现各区(市)全覆盖,省级示范高中达13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保持在100%;建成11个医共体及10个县域医疗次中心,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60%左右,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4.47个;作为中国南方地区首个集中供暖示范城市,市中心城区集中供热覆盖面积达725万平方米、惠及30余万人,发展成果更加惠民、利民、便民。
聚焦“科技创新”,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体系“新苗”
科技创新成为六盘水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强大动力。仅2024年,六盘水就获批省级以上科技项目78项,建成6个科技创新平台。
5月10日,六盘水氢能示范应用暨美锦华宇煤焦氢二期点火烘炉仪式在六枝特区举行。仪式当天,2列氢燃料电池火车头、100辆氢能重卡、4辆氢能公交车集体亮相。这些大家伙,主要都是“吃”贵州美锦华宇煤焦氢综合利用示范项目所产出的99.999%高纯氢。
六盘水将氢能产业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出台全省首个氢能专项政策,在建成全省规模最大的高纯氢生产线基础上,全国首台商用氢能机车投入运行,氢能产业“制—储—运—加—用”全链条生态体系逐步成型。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六盘水加快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能动力,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也随之投入实际应用。
由黑拉嘎科技公司与中铁装备联合研发的全断面岩石隧道掘进机(TBM)“凉都号”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煤矿巷道随钻探测及锚固支护关键技术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一等奖,岩溶充水矿区煤层底板突水综合防治关键技术、煤巷锚杆随钻支护机理及关键技术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产品覆盖煤炭采选、井下监测预警等需求,同步形成基础加工、维修再制造、租赁贸易服务于一体的产业生态,销往全省并辐射至云南、四川、重庆等周边地区。
铂汇选煤设备有限公司洗煤设备走出国门,出口东南亚。
接下来,六盘水将深耕传统煤机领域、拓展新能源装备赛道,推进装备制造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同时,积极推动“低空+旅游+物流”融合,在矿山、工业制造等领域分步推进大模型应用,全力培育更多新的科技创新增长点。
强化“基础支撑”,夯实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底盘”
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基石。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不仅提升了城市承载力,更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支撑。
交通建设方面,纳晴、六安高速相继通车,盘兴高铁进入运行试验阶段、预计年内开通,官山机场加快建设,六盘水将成为全省“双机场”的市(州)之一。由铁路、公路、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构成的立体交通网络,为六盘水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交通支撑。
城乡供水能力显著增强,9座中型水库及22座小型水库建成蓄水,全市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达53%、较2020年提升30个百分点。清澈的自来水流入了千家万户,不仅解决了群众的饮水问题,也为农业灌溉、工业生产等提供了可靠的水源保障。
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六枝化工园区获省级认定,水城、盘北化工园区加快培育,建成园区铁路专用线3条,支撑产业集聚能力不断提升。这些园区如同一个个产业发展的“孵化器”,吸引着众多企业入驻,支撑着产业的集聚发展。
现代流通服务能力逐步增强,先后获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和国家功能型流通支点城市两块“金字招牌”。作为全国196个公路交通枢纽城市之一,六盘水铁路和公路网密度每百平方公里分别达720、162公里,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拥有21个铁路货场、年货运总量达4000万吨,是全省铁路货运重要枢纽城市。规划建设的4个煤炭储配中心,水城已建成投用,六枝、盘州、钟山正在加快推进,“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流通体系基本形成。
站在“十四五”与“十五五”的交汇点,六盘水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继续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这座承载着“三线”荣光的工业城市,将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六盘水篇章,为高质量发展贡献“凉都智慧”和“凉都力量”。(全媒体记者 陈赤东 宋 迪)





